京波


    中国香港画家范瑞华先生,是一位当代颇有艺术成就的画家、理论家。他在从事中国画研究与实践的四十余年中,以坚忍不拔的求索精神,对中国画如何再向前发展的问题,做出了令人瞩目的贡献。
     早在1987年,范瑞华先生就在北京举行了第一次画展,此后陆续又在中国的东北、山东、广东以及新加坡等地多次举办过个人画展,在历次画展中,他的绘画作品均引起众多评论家、理论家、画家的赞誉与推崇。
     然而,任何事物总要不断向前发展,绘画艺术也一定要推陈出新,否则必将走向没落,尤其当中国美术界有人提出了中国画已经走向“穷途末路”之时,范瑞华先生以几十年的文化积淀而形成的艺术思想,以中国传统哲学为理论基础对中国画发展问题,进行了极为深入而又详尽的研究。
     范瑞华先生自去香港定居十几年来,先后写出了让中国画家引以为启蒙之作的《中国画向何处去》、《中国佛教美术源流》、《禅学与禅意画》三部专著,从理论上为中国画的发展探寻出了一条新的途径,在实践中证实了中国画的发展大有前途。只要读过范先生的理论,看过范先生水墨画作品的画家们,均有茅塞顿开之感,使自己的艺术研究有了新的理念和新的认识,并且力图以范先生提出的理论来改变自己的画风。
     范瑞华先生学识广博,无论美学、史学、哲学、道学、佛学以及金石、书法、音乐等各个方面都有较深的造诣。正是由于他的博学,使他能够理性地提出:研究中国画向何处去,必须站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艺术代表的是一个民族,一种文化,艺术如果脱离了本民族的文化特性,则很难产生真正的令人耳目一新,前无古人的艺术风格。
     千百年来,中国绘画都是以中国本土哲学思想指导着中国画的发展。具体的讲,中国画长期以来,一直运用的是中国本土哲学理念的“意象”思维模式,然而,中国画“意象”思维到底源于何处?至今又有多少画家知其所以然?
     范先生经过几十年的探索研究,得出结论:中国画“意象”思维的产生并不是孤立的,它是出自于道家的“阴阳”学说。以“意象”思维的生成原理而言,“意象”还有一个与之对应的“象意”思维的存在;以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推理,二象合一,即可再生一象,即“悟象”。“意象”、“象意”、“悟象”的三象思维均为中国人的思维方法。既然“意象”思维可以使中国画发展延续近千年的历史,其余二象又何尝不能使中国画再继续向前发展呢?研究至此,范先生终于以完整清晰雄辩有力的论据,在《中国画向何处去》一书中,首次提出了中国画存在着三种艺术思维形式,即:“意象”、“象意”、“悟象”的“三象”理论,并在自己的艺术实践中,证实了“三象”理论的可行性。从范先生提出的中国画“三象”艺术理论,到他的绘画作品,不仅证明了中国画发展大有前途,同时也推翻了有人提出的中国画走向穷途末路的这一悲观的论调。
     综观范先生的水墨画,题材丰富多样,可谓是全能画家。无论他的人物、动物、风景、花鸟乃至鱼虫,其作品意境悠远,水墨淋漓,蕴涵着浓厚的中国文化韵味,并且充分地体现了范先生的艺术思想。
     范瑞华先生的水墨画作品,打破了中国画家长期以来对线条的执着,加强了对“光”与“面”的刻画,他的画虽然均以水墨为色,但是观其作品,呈现出的却是深邃致远,五光十色。尤其在水墨人物画的表现中,抛弃了长期以来中国画家们对线条轮廓的执着,而是运用中国画特有的留白技法,以生宣纸白底本色为基,强调“光”与“面”的组合,更进一步展示出了中国生宣纸具有的独到的艺术效果。这种新的水墨技法,是西方绘画无法表现的一种意境,纠正了西方画家长期以来,认为中国水墨画不可能表现出“光影”造型的错误看法。
     范瑞华先生的水墨技法变幻无穷,艺术风格鲜明独特,意境深远震撼人心。而且他的作品具有不可改性,不可重复性,以及难以摹仿的特点。他以中国的“三象”艺术思维改变了传统水墨意识与画风,可谓开宗立派,前无古人。范瑞华先生的水墨艺术为中国画史又增添了新的一页,将中国画艺术又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在当代中国画坛上确立了自己应有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