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瑞华


    在中国书画界存在着某种令人费解的心态,其表现为:面对一幅具有创新精神而又从未见过的新形式新技法的中国画作品,某君看到的不是作者的卓越才华与新颖独特的艺术风格,更看不到其中具有的艺术价值,乃至明知故贬一律斥之“这叫中国画吗?!”持这种偏见心态之君,无疑是一种庸人自扰、心理不平衡而生成的病态反映。在中国画界出现这类现象也不足为怪,因为在绘画领域里,凡是自以为是一知半解之人,都会发出这类叫声。对画者而言,这也许是件好事,因为这足以证明画者的与众不同。中国画要发展就必须创新,在创新过程中,难免会产生不同的看法与不同的做法,对那些有思想深度的画家来讲,会从中得到不同程度的启发,甚至可以用来调整自己的艺术思维。只有不学无术、自命清高、目光短浅之辈,才会对此不屑一故。
     中国画是一门具有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绘画艺术,是经过几千年的不断发展、创新与演变而形成的。但是,对于以什么形式创作出的绘画作品才能称之为“中国画”呢?自古以来并没有人作过专门的界定。然而千百年来,在中国画的发展过程中,中国画家感受到的唯一界定概念为:只要不失去中国的文化背景,不失去中国的笔、墨、色、宣纸的功能,无论采取什么样的方法,包括借鉴与结合的形式,都应该称之为“中国画”。当然,在创新的过程中,有成功也有失败,有的合乎情理也有不合情理,更有离经叛道之举,其中存在的只是质量问题,不存在是否“中国画”的问题。有人认为,只有维护传统的才是中国画,这种认识是保守的、片面的。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在推陈出新的巨浪中沿着自身发展的规律不断地演变。中国画也同样是遵循着自身文化形成的规律,经过历朝历代不断地演变发展,同时形成了多种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所谓传统是在不断创新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概念,因此传统不是一成不变的,今天出现的具有存在价值的艺术,都将成为后代艺术发展的传统,关键在于这个创造出来的所谓新东西,是否有充足的理论基础,是否有收藏价值,是否值得流传发展,否则也不可能成为后代引以为自豪的传统。可见,今天的创新必须建立在有理论依据的基础之上,这样的创新才能够成为后人继续发展的基石而被后人所接受。因此可以说,只要有理论基础,不脱离中国文化本质而创造出的中国画艺术作品,都是“中国画”艺术。
     对中国画的创新问题,我们应该以中华民族文化为尺度,只要符合这个尺度,都是在“中国画”的范畴之内,都应该称之为“中国画”。至于那些具有创新意识的中国画艺术作品的成功与否只有经过理论家、评论家与收藏家的验证才能得以肯定,除此之外最重要的是要经得住历史的考验,才能得出最终的结论。中国画只有在不断创新的过程中,才能够得到新的发展,才能够提高其艺术价值。
     我们现在正处在一个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在这个万事万物飞速发展变化的新时代,中国画家也必然会产生出新的思维、新的意识,其中包含着对文化的新认识;对艺术的新感悟;对生活的新体验,以及思维形式的新变化,这些都是促进中国画发展与创新的基本要素。在此基础上,中国画家还要对自身文化深入研究,在理性基础上达到创新意识,产生新的艺术思维,以全新的艺术形式代替古老陈旧的艺术形式,进一步推进中国画向前发展。中国画只有在这种新的变化之中,才能走出目前的困境,才能够使中国画的发展出现新的生机。这是中国画发展的需要,是历史的必然,只有这样才能代表一个中国画艺术的新时代。那些只看到历史看不到今天,只看到传统看不到创新,以我知、我见的自我意识排斥中国画创新的心态,反映出的只是无知与妒忌,这种心态只能被历史所淘汰。对中国画的发展而言,传统不能丢,但也不能死抱住传统不放,只有以辩证的态度面对新世纪的变化,才能创造出代表新时代的中国画艺术,这才是当今中国画家为之努力的方向。